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世界货币(1 / 2)

武布中华 话凄凉 2128 字 4个月前

高欢回到皇宫,便召集议政商议,增发一千万干元,用於基础建设。

现在高欢是沉迷於基建和搞经济,当一项大工程完成,一个地方经济发展,百姓脱贫致富,给他带来的成就感,不亚於打了一场胜仗。

对於直接增发一千万,议政院几位议政中,有变数态度一致,都非常反对。

毕竟有宝钞的例子在前,各议政的态度是,宁愿经济建设的脚步慢一些,也要保住民间对干元的信心。

干元就是一张纸,百姓信它,它就是钱,不信,那就是废纸。

对纸币而言,信心比黄金更珍贵。

堵胤锡等人都认为干元是个好东西,不能走宝钞的老路,必须保住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。

中国历代以来,有个习惯,就是给前朝修史。

现在干朝没有战争,经济繁荣,朝廷便有闲情,开始召集一帮文人,给明朝修史,编撰《明史》。

在修史的过程中,也是干朝对明亡教训的一次总结。

干朝的史官们总结了多条经验,其中就有一条,明朝没有掌握货币,导致明朝的财政,经济,税收一团乱麻,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中国历代,其实都会总结前代的经验,并进行改正,甚至会矫枉过正。

比如两晋南北朝,让人看见世家门阀政治的腐朽,所以隋唐开始搞科举,重用寒门和军事贵族,结束了门阀政治。

唐末藩镇割据,五代十国的混乱,又让赵宋走上了重文轻武的道路。

明朝初年,明成祖靖难,夺了朱允炆的皇位,后面限制藩王,又把宗室几乎养废。

现在干朝总结明亡的教训,大臣们见高欢要发钞,脑海里想到的就是宝钞,各人都非常惊醒,而且一下印那么多钱,必然造成通胀,也是变相让他们手中的钱不值钱,损害他们的利益,所以议政们大都反对。

好在高欢事先与陈子龙通过气,又安排宋献策取代周延儒的位置,让议政院内,有支持他的声音。

现在高欢也是成熟皇帝了,在扶堵胤锡为首辅,取代李岩时,立时又将陈子龙安排在次辅的位置,把文官集团拿捏得死死的,否则文官集团一条心,高欢的许多决策,肯定都是推不动的。

陈子龙当了次辅,目光就盯着首辅的位置,而要当首辅,就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,所以陈子龙必须迎合高欢的心意。

这样一来,堵胤锡做事符合高欢的意志时,高欢就让他做,不符合和意见与高欢相左时,高欢就让次辅出面,与首辅斗争,以达到自己的目标。

这时,陈子龙遂即提出了高欢给予的建议,增发一千万干元,但不直接投入国内市场,而是让藩属国拿金银和物资换干元,然后准许藩属国,用干元来干朝买武器和货物,并规定以后海外贸易,通通用干元结算。

这是一个很精妙的设计,陈子龙给众人好一阵解释,堵胤锡等人才勉强明白。

“陈议政的意思是,外贸用干元结算后,各国有银子也无法直接购买货物,需要提前从大干换取干元进行储备。”堵胤锡道。

陈子龙道:“这点其实和银元差不多,只是以前没有银元,有银子我们也收。现在推行干元结算后,便不要银子只要干元,各国为了购买货物,必须提前准备干元。”

各人微微颔首,陈子龙继续说道:“干元在市场上,有时多,有时少。多的时候,干元的价格就偏低,少的时候干元的价格就偏贵。这种干元对金银,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波动就是汇率。因为汇率一直波动,那些与我朝进行贸易,需要购买我朝货物的国家,不可能到买货时,再去兑换干元。这样临时兑换一大笔,他们肯定需要付出很多的金银和本国货币,所以他们必须提前储备一大笔干元。”

堵胤锡明白了,“这也就是,增发的一千万干元,大部分都会被各国储备起来,不会立刻进入市场流通。”